近日,四川大學華西醫(yī)院使用3D打印骨小梁假體,替代患者因骨肉瘤被切除的小腿脛骨,患者術后一周恢復良好,未來有望保全膝關節(jié),恢復行走功能。而這也是全球骨外科治療領域,使用3D打印材料,替換小腿“承重骨”,進行的首次嘗試。
四川綿陽19歲的患者小黎,在2011年4月,被診斷為“骨母細胞型骨肉瘤”,此后3年多時間,他經歷過多次保全下肢手術。過去,小黎患病的右腿骨被截除后,曾使用“異體骨”進行置換,由之帶來的排斥反應,引發(fā)感染風險。如果繼續(xù)手術,使用普通金屬假體置換,因為匹配差,假體容易松動,患者存在失去膝關節(jié) 的可能。為了保全小黎的右腿,四川大學華西醫(yī)院骨科制訂方案,并通過兩項專利申請,為這位患者訂制3D打印的“承重”腿骨。
四川大學華西醫(yī)院骨科先是根據(jù)三維掃描成像技術,制作患者腫瘤切除骨的“缺損模型”,并在此基礎上優(yōu)化假體結構設計,最終利用3D打印,制作出可以完全吻合,替代患者右小腿脛骨的可植入假體。該醫(yī)院教授屠重棋表示,以前的“鈦合金”替代骨無法做成骨小梁的結構,假體與患者置換手術部位匹配性差,通過3D打印, 鈦合金假體上形成“微孔”結構,有利于骨細胞長入假體內,假體與身體融合性高。
經過兩個半小時的手術,使用鈦合金定制的3D打印假體,精準固定到患者小黎的右小腿脛骨位置。術后一周,小黎的膝關節(jié)即可以活動,目前恢復良好。
據(jù)介紹,近年來,國內外已有醫(yī)院,使用3D打印材料,替換人體骨,但大多是盆骨、肩胛骨等,非“承重骨”的置換手術。而脛骨屬于承重骨,使用鈦合金,3D打印脛骨干,保留膝關節(jié)的技術,在世界上還沒有先例。未來這一技術在完善后,有望普遍應用,而價格要低于普通的金屬假體置換手術。